教研动态 RESEARCH NEWS 实时更新,让您更快速的了解院系资讯

更新时间:2025-05-20

南书房夜话 | 陈劲松:文学作品也是我们了解时代很重要的窗口

时代和文学之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关系?

文学作品有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?

最近,南科大人文科学中心专任讲师、副研究员陈劲松走进由深圳图书馆主办的“深圳学人•南书房夜话”第十二季第十五讲活动,与读者分享“我们的时代及其文学”。据了解,陈劲松的主要学术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,兼及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。

未标题-1.jpg

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近代学者王国维则说“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”,其实这都有着相同的指向和含义,涉及文学和时代之间的关系。为此,在讲座中,陈劲松以当代作家王十月的长篇小说《不舍昼夜》为例展开阐述。他介绍,该小说把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3年近五十年的时间跨度里的故事通过一个主人公展现出来,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场景下,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紧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。“所以与其说作品在书写时代,不如说作家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时代的变迁。时代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实是相辅相成的,某种程度上时代成就了作家,与此同时,作家、作品反过来又很好地反映了时代。我们要了解历史,很多时候也许会从历史书上了解,其实文学作品也是我们了解时代很重要的窗口。”

陈劲松指出,提到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,我们就会发现,所有作家、作品跟时代的关系尤为紧密。例如谈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往往会有时间线索或是分期。文学界常说以文学见证时代,那么文学见证时代的什么?“古人有悲欢离合,当代人同样有自己的悲欢离合。所以文学见证时代,恰恰是文学对时代的回响。时代发生了什么、时代经历了什么,我们要通过文学的方式进行见证。”陈劲松说。

然而,论及作家及其作品和时代之间的关系,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时代局限性。陈劲松认为,作家的写作观,作家对文学的理解,很多时候也很难跳脱出其所在的时代,也就是说有时代的局限性。以这个标准来讲的话,我们今天在评价作家作品的时候可能会秉持相对理性的、客观的视角去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。所以如果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,那么一个时代的文学对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影响应该说是相互的。

谈及文学评价的标准维度,陈劲松强调,评价作家作品不会有唯一的标准,不同的读者、不同的批评家都有自己的角度。他自己则会从语言、细节、信息量三个维度去评价作品。在他看来,评价一个作家、一部作品,首要的是语言。语言是最基础、最外在的形式。如果语言不好,作品首先就很难引人入胜,很难让人读下去。其次是细节。细节构成文学作品内容。对一个作家而言,只有做到细节不出错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再次是信息量。好的作品要有丰富的信息量。

“我心目中的好作品,语言精雕细琢,细节传神准确,故事引人入胜,人物鲜活生动,包括有从容的叙事、丰富的想象力,和时代、现实生活接轨,发现、揭示我们生存的真相。”除此之外,陈劲松认为,好的文学作品从气质上讲,还要格局宏大——从个人的我到大写的我,到关注全人类的精神生活,体现出精神的重量。

我们的时代呼唤伟大文学与经典作品。讲座最后,陈劲松借用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“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”表达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期待。他表示,只要作家的创作能保持独一无二性,能找到“属于自己的句子”,就一定能脱颖而出,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风格和样貌。





转自:深圳商报·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

(图片由深圳图书馆提供)






© 2018 人文社科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. 粤ICP备14051456号

Design by Unis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