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“名家党建系列讲坛”第二讲:“安源大罢工与秋收起义的遗迹和遗物”讲座开讲
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,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组织策划,通过举办“人文名家党建系列讲坛”,组织学院领导、中心主任、著名教授,从专业立场和新文科视角讲述党的建设、党的历史和新形势下的教书育人。2021年6月18日下午,“人文名家党建系列讲坛”第二讲在人文社科学院B座101会议室开讲。社科中心唐际根讲席教授分享了“安源大罢工与秋收起义的遗迹和遗物”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故事。人文社科学院院长陈跃红、高教中心主任沈红、思政中心主任王德军、安全健康与环境办公室成员、医学院、人文社科学院教职工等50余人参加。本次讲座由人文社科学院党支部书记赵建华主持。
赵建华书记在主持唐际根教授的报告
唐际根现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席教授,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,中国考古学会夏商专业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,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,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,中国文字博物馆兼职副馆长,是“洹北商城的发掘与研究”(2020)和“田野考古资料与甲骨文释读”(2015)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主持人。
唐际根教授讲座现场
唐际根教授出生于江西萍乡,其曾祖父是当年安源大罢工和秋收起义的参加者。唐际根教授从小就听祖母讲述那段革命历史故事。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的展厅内,摆放着唐际根祖母当年捐赠的大罢工文物。今天,唐际根教授将收集和整理的口述材料、遗迹和遗物资料串联,讲述他作为革命后人所了解的中国共产党早年的艰难岁月。为解决汉阳铁厂之需,萍乡安源煤矿被开发,并同时修建了株萍铁路。1908年,成立汉冶萍公司。因此,安源具有广大的路工、煤矿工人基础。唐教授抓住重要时间节点、空间关系和关建人物展开叙述,将内容归纳为两年红潮、四年蓄势、秋收起义及个人体会四个部分展开本次讲座:
唐际根教授讲座现场
两年红潮:1921-1922年期间。1921年7月,中国共产党于上海成立。1922年2月,江西萍乡安源煤矿诞生了由产业工人组成的中国第一个党支部。安源党支部开办夜校、组织煤矿工人俱乐部,团结一切群众力量。1922年9月,在毛泽东领导下,安源大罢工爆发并取得胜利,不仅为工人阶级争取了应有的权力和保障,同时也为工人阶级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四年蓄势:1924-1927年,期间发生了工潮失利、国共合作北伐、煤矿工人俱乐部负责人黄静源被杀害等,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与鲜血中积蓄革命力量。
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,8月7日八七会议召开,紧接着9月9日爆发了秋收起义,安源煤矿工人武装起来,成为秋收起义的中坚力量。唐教授结合革命遗址和遗物,详细讲述了秋收起义的关建人物、武装力量、路线等全过程。
唐际根教授讲座现场
最后,唐际根教授和大家分享了他对于安源大罢工和秋收起义的一些感受。在早期革命困难重重、屡受挫折、不断有人牺牲的残酷条件下,领导人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,才使得革命之火不息。早期革命工作极具创造性,办夜校、成立俱乐部、军队建立党支部等举措,促进了革命力量的生长。同时,唐教授提出现阶段关于革命遗迹遗物保护和传承的三点建议:一是加强对于遗址、遗物的整理和解读;二是对革命口述史材料的收集与整理;三是增强文物解读与表达的实践与空间概念。
唐教授通过家族的切身经历,以专业的视角给大家分享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艰难岁月,在场的同志都表示收获很多,更坚定了对党的信念,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延续中国共产党不惧困难的精神,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。